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

图片
服务  创新  协作  规范   |

国家统计局:河南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及比较优势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规模以下工业发展较快,成为河南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特别是在县市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支撑了县市经济的正常运转,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中原崛起的重要基础。但是各地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程度如何,综合实力如何,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劣势,县市之间差距如何,需要通过定量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测评,以期对各地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起到推动和借鉴作用。本文根据全省规模以下工业主要统计数据,通过对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内涵及相关因素分析,经过分组、筛选、研究、测算,建立了由三个方面六大组成要素共四十项指标组成的具有导向作用的河南省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评方法,并对河南省2005年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进行了实证评价和比较分析。
一、河南省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河南省规模以下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规模以下工业是由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和非工业法人附属的工业产业活动单位及个体工业组成。2005年底,河南省工业企业共有8万多户,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就达7万多户,另外还有个体工业60万户,规模以下工业单位数占全部工业的 98%。全年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95.8亿元,占全部工业的35%,接近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是全省批零贸易餐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增加值的2倍多。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54.7亿元,个体经营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41.1亿元;从业人员达到559.7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数的61%;全省规模以下工业向各级政府部门上交税金和规费274亿元,成为县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实现利润1000多亿元,支付劳动报酬394亿元,是企业滚动发展的基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面,规模以下工业在河南省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河南省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的特点。
――规模以下工业中,91%的企业和95%的个体在农村,基本以农村工业为主;
――规模以下工业大部分为自然资源开采、加工的资源型工业项目和以传统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传统型工业项目,基本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规模以下工业中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约占93%,规模以下工业成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有生力量和有效途径;
――规模以下工业的从业人员中绝大部分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已成为河南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经;
――规模以下工业是县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省有三分之二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50%以上,有五分之一的县市已超过70%;有近一半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占GDP的20%以上,有四分之一的县市已超过25%,规模以下工业成为县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对于打好农村经济基础,繁荣城乡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稳定社会治安,逐步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规模以下工业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县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
3.河南省规模以下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河南省规模以下工业发展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规模以下工业先天不足,基础差,科技创新能力低,产品档次普遍较低,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二是规模小,环保能力差,发展受政策影响和限制较大;三是管理粗放,职工的整体素质偏低,发展受限;四是对资源、交通和大城市依赖性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1.建立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方法的目的、意义。
发展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及个体工业,具有起点低、投入少、见效快等优点,在河南省县域经济逐步发展的今天,大力发展规模以下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建立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方法,可测评出一定比较范围内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水平、优势、劣势及其差距,为引导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查找存在不足,明确发展方向,加大支持发展力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产业结构,挖掘资源要素潜力,增强发展能力提供技术指导,并对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起到预警功能。
2.建立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方法所遵循的原则。
(1)系统性和代表性
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建立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把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究,相应的指标及指标体系要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概括性。设立的指标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仅要有足够的涵盖面,能够从不同角度、各个层次来反映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的总体状况,而且指标间还要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可以比较准确而且有序地描述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
(2)结构层次性
一般来说,综合反映一个系统的指标很多,各指标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不尽相同,但各有侧重,如果不加以归类整理,则整个体系就会庞杂无序,仅是一堆资料的堆砌。通过分层建立指标体系,既可显示出整个体系的条理性,又可以从几个大的方面反映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的综合实力,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既系统而完整,又不因为指标多而零乱,避免指标信息的重复和浪费。
(3)可比性
进行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的目的在于进行比较,要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来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的实际水平及差距,通过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正确地评价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以及所处的位置。所以,在设置评价指标时,一定要考虑到设置的统计指标要具有可比性,要选用各个县市之间具有共性的指标,而且选用指标的统计口径必须一致,以保证评价比较的合理性。
(4)可操作性
从理论上讲可以设计出一个详细的、理想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全面而且完整的描述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操作的实际情况。如许多数据很难准确统计和收集;许多定性的指标过多地掺杂了人为的因素,不利于客观和准确地反映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的真实状况;许多统计数据的来源不稳定且没有权威性,不利于长期的跟踪比较等。因此,设计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时,选用的指标一方面要综合性强,重点突出,便于操作;另一方面要有长期、可靠、权威的数据来源,可以进行实际的计算和测评;而且所进行的评价研究应该让人们从影响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的原因明确应该采取什么改进措施。
3.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由诸多综合因素组成的集合。建立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根据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的内涵、评价目的和原则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指标的设置。通过研究和整理,我们将影响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的相关因素归纳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个体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并分列单位数实力指数、资产实力指数、工业总产值实力指数、工业增加值实力指数、从业人员实力指数和发展潜力实力指数等六个方面的组成要素,一个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县市,既要拥有较多的单位数,又要拥有较多的资产总量和经济总量,还要具有较高的均值水平、经济密度和发展潜力。如果一个县市只拥有较大的经济总量,但经济密度、均值水平偏低,就不能说明其综合实力较强。另外,在规模以下工业中,企业比个体工业拥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因此,在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在全部规模以下工业中的比重,比重越高,说明发展潜力越好。
4.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按照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和建立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方法所遵循的原则,我们搜集了大量相关的基础指标,从决定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评价结果的导向作用、各指标对综合实力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是否具有综合性(从综合性可以解决一些不便搜集确定的定性指标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使用的指标数据是否有稳定可靠的来源等方面进行筛选,建立了由三个方面六大组成要素共四十项指标组成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形成了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指数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力指数及个体工业实力指数。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力指数及个体工业实力指数中分别有反映单位数总量及密度的指标,反映资产总量及总人口均值指标,反映经济总量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及经济密度的总人口均值指标,反映吸纳从业人员数量及比重的指标,反映劳动效率和发展潜力的户均指标、从业人员均值指标,还有反映规模以下工业发展能力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资产、增加值、从业人数等占规模以下工业比重指标,反映居民可投资能力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存款余额指标,反映农民购买力拉动和电力拉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农村用电量指标,反映县市基础设施可配套能力的财政收入等,这些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及个体工业实力情况、效率情况、经济密度情况、发展潜力及对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情况等。另外,上缴税金规费情况、劳动报酬情况等,由于存在资料不好收集、抽样调查代表性不足等问题没有采用;占全部工业比重、占GDP比重等指标大小,并不能反映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的大小及好坏也没有采用。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及权数设置见下图(其中权数确定方法见二5(5))。
5.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的测评方法及数学模型。
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的诸多方面。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来看,不仅有总量指标,同时也有相对指标,而且各个指标之间的属性不尽相同、量纲不一,要使这些反映不同方面的数据指标能够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指数,从总体上来反映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就必须考虑采取多指标合成的综合测评方法。
(1)基础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方法
由于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的基础指标具有不同的计量单位,数值大小差别也很大,这样就使得不同的指标之间缺乏共同的比较标准,难以在多指标合成的体系中进行对比、综合和分析。因此,在进行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测评以前,首先需要对评价体系中的各个基础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也就是通过数学变换消除评价指标原始数据量纲的影响。
为了综合考虑所有县市规模以下工业数据的数值分布,客观地反映相关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相对位置,我们采用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高低极值差额等多种方法对基础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测算、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采用高低极值差额作为比较标准的功效系数方法来进行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比较合适,其特点是利用特定的数学方法,将每一个指标的实际值转化为用百分制表示的数值,能较好地测评出各县市综合实力水平和相对位置,经济意义和导向作用明显。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为综合实力指数第 个方面实力指数第 个组成要素指数第 个基础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数值。
为综合实力指数第 个方面实力指数第 个组成要素指数第 个指标第 个县市基础数值。
为综合实力指数第 个方面实力指数第 个组成要素指数第 个指标各县市基础数值的最大值。
为综合实力指数第 个方面实力指数第 个组成要素指数第 个指标各县市基础数值的最小值。
根据此公式计算出的各县市某个基础指标的指数值称为标准化数值,指数值在0-100之 ?最好的县市指数值为100,最差的县市指数值为0,其他各县市指数值可以解释为该数据在整个数据集当中的相对位置和水平,这样就可以消除各个指标属性及量纲不同的影响,使得指标值在不同的数据集中便于比较和分析。通过比较和分析,不仅可以对各县市该指标的好坏优劣做出直观判断,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而且可以明确努力方向和追赶目标。
(2)各方面实力指数各组成要素指数的测评方法及数学模型
对于标准化处理过的基础指标值,按照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综合实力各方面实力指数各组成要素实力指数。
式中:  为综合实力指数中第 个方面实力指数第 个组成要素指数。
为综合实力指数中第 个方面实力指数第 个组成要素指数第 个基础指标的权数。
(3)综合实力各方面实力指数的测评方法及数学模型
对于计算出的综合实力指数各方面实力指数各组成要素指数,按照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综合实力各方面实力指数。
式中:  为综合实力指数中第 个方面实力指数。
为综合实力指数中第 个方面实力指数第 个组成要素指数的权数。
(4)综合实力指数的测评方法及数学模型
对于测评出的各方面实力指数,按照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综合实力指数。
式中:  为综合实力指数。
为综合实力指数中第 个方面实力指数的权数。
(5)权数的确定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过程中,权数的确定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关键的工作。确定的权数值与客观情况的符合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根据不同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和特点,选择正确的赋权方法,科学地测定权数值,对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确定权数值的方法较多,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
从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设置结构和具体设置的指标所代表的经济意义等方面来看,由于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各方面实力指数、各组成要素及各指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各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采用定量分析的客观赋权法方法也比较困难,因此其权数的确定宜采用定量分析下的主观赋权法。由于不同的指标对于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的作用力不同,对于不同的指标需要设置不同的权数,因此,在权数的分配时,我们先根据各指标重要性和对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的影响程度初步确定各指标、各组成要素、各方面实力指数使用的权数;通过测算,再根据各指标的灵敏度及影响程度,对县市之间指数值离差较大反映特别灵敏的指标适当降低权数,对指数值离差不大反映迟钝的指标适当提高权数;然后在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数十次测算、比较、分析,最后确定了各方面实力指数、各组成要素及各有关指标的权数(见二4部分各指标权数)。
6.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方式。
根据综合实力的测评方法及数学模型设置,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既可以反映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又可以反映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综合实力和个体工业综合实力。综合实力指数、各组成要素实力指数均介于0到100之间,每个指数值代表一个县市在该评价比较范围内的水平和程度,指数为100代表最好水平,指数为0代表最低水平。按照三分法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综合实力指数最大的三分之一县市综合实力较强,综合实力指数最小的三分之一县市综合实力较弱,其余为综合实力中等。
按照此评价方法测评出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指数及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力指数和个体工业实力指数,既可以反映县市在评价比较范围内的绝对比较程度,又可以反映它的相对比较程度;既可以反映综合实力发展水平,也可以反映其比较优势和劣势;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同一时期不同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的差异,又可以进行纵向比较,研究不同时期同一县市在同一评价比较范围内综合实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对于年度之间各方面情况变化不大的县市,也不能满足现状,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千帆竞发,不进则退。通过这样的实证分析,能让各地区找到比较优势和存在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和努力目标,增强地区经济实力能力。
使用本综合实力评价体系进行测评,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1)可以测评出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水平,评价出哪些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较强,哪些一般,哪些较弱;
(2)可以分别测评出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综合实力水平和个体工业综合实力水平,评价出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综合实力水平或个体工业综合实力哪些方面较强,哪些方面一般,哪些方面较弱;
(3)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找出优势县市规模以下工业比较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也可以找出劣势县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4)通过分组比较分析,可以分析出哪些地区、类型县市综合实力较强,哪些一般,哪些较弱;
(5)通过年度之间综合实力比较分析,可以测评出综合实力位次前移县市进步因素,促进县市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也可以测评出综合实力位次后移县市退步原因和存在问题,起到预警作用。
三、河南省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实证评价和比较分析
1.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测评情况比较分析。
(1)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大部分在15%-35%之间
运用河南省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方法,对河南省2005年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进行了测评。从评价结果看,大部分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指数在15%-35%之间,综合实力较强的前三分之一县市综合实力指数在24%-73%之间,偃师市最高为72.70%,其中有六个县市在50%-73%之间,十四个县市在30%-50%之间;综合实力中等的三分之一县市综合实力指数在16%-24%之间,差距不大;综合实力较弱的后三分之一县市综合实力指数在6%-17%之间,有26个县市在15%以下,最低为6.07%。
(2)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拥有较多的经济总量
从综合实力较强的前三分之一县市看,规模以下工业明显拥有较多的单位数、较高的经济总量、户均值、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密度,这些县市以全省县市三分之一的总人口,拥有全省县市规模以下工业50%的单位数和59%的资产,使用了全省县市59%的用电量,创造了占全省县市60%的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60%的全部工业增加值、50%的GDP、56%的财政收入、44%的居民存款余额、46%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省县市的53%,整体实力明显较强。
(3)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基本上是全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市
从综合实力较强的前三分之一县市看,有三分之二的县市拥有地上或地下资源,大部分县市交通比较发达,离中心城市近且中心城市实力较强,对资源、交通和中心城市的依存度较高,这些县市中有83%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占GDP的20%以上,最高的偃师市占40%以上;有75%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50%以上,唐河县最高占76%;61%的县市用电量排前30位,69%的县市GDP排前30位,72%的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排前30位,67%的县市财政收入排前30位,64%的县市居民存款余额排前30位,69%的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前30位,64%的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前30位。特别是排前十位的偃师市、巩义市、新安县、长葛市、新郑市、镇平县、禹州市、新密市、沁阳市、荥阳市等,以全省县市十分之一的总人口,使用了全省县市23%的用电量,创造了占全省县市28%的规模以下工业资产和27%的增加值、27%的全部工业增加值和20%的GDP、24%的财政收入,这些县市有9个在中原城市群, GDP和工业增加值全部排全省前20位,8个县市财政收入排前20位,7个县市居民存款余额排前20位,8个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前20位,8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前11位,均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
(4)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和南阳市
从综合实力较强的前三分之一县市地区分布情况看,有86%的县市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和南阳市,其中南阳市9个,郑州市、许昌市各5个,洛阳市、焦作市各4个,平顶山市、安阳市、新乡市各2个,开封市、三门峡市、周口市各1个。
(5)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均拥有明显的工业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
从综合实力较强的前三分之一县市经济发展情况看,均拥有明显的工业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如偃师市的摩托车生产和钢木家具生产,巩义市的建材、电线和机械加工,长葛市的机械加工和有色金属加工,禹州市铸造和建材,镇平县的玉雕和丝毯加工,新密市的建材和采掘业等,这些工业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拉动了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吸纳众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6)综合实力较弱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农业地区和贫困山区。
从综合实力较弱的后三分之一县市地区分布情况看,主要分布在豫东、豫东北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和豫西南、豫东南贫困山区,其中信阳市6个县市,新乡市、商丘市、周口市各5个,洛阳市、平顶山市各3个,三门峡市、驻马店市各2个,开封市、鹤壁市、焦作市、濮阳市、南阳市各1个。这些县市明显存在单位数少,户均值、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密度明显偏低情况,以全省县市三分之一的总人口,只拥有全省县市规模以下工业23%的单位数、15%的资产、15%的增加值、18%的从业人数和22%的GDP、16%的全部工业增加值、21%的财政收入、19%的农村用电量;75%的县市用电量排后50位,75%的县市GDP排后50位,83%的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排后50位,69%的县市财政收入排后50位,69%的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后50位,特别是这些县市交通状况明显落后,离中心城市远且中心城市实力较弱,70%的县市以农业生产为主,地上地下资源明显缺乏,人流、物流、信息流较弱,历史上国家投入也比较少,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综合实力测评情况比较分析。
(1)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综合实力大部分在15%-35%之间
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综合实力评价结果看,大部分县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综合实力指数在15%-35%之间,综合实力较强的前三分之一县市综合实力指数在27%-75%之间,新安县最高为74.55%,其中有10个县市在55%-75%之间,8个县市在35%-55%之间;综合实力中等的三分之一县市综合实力指数在18%-28%之间;综合实力较弱的后三分之一县市综合实力指数在5%-19%之间,有22个县市在15%以下,最低为5.43%。
(2)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拥有较多的经济总量
从综合实力较强的前三分之一县市看,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明显拥有较多的单位数、较高的经济总量、户均值、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密度,以全省县市三分之一的总人口,拥有全省县市46%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单位数和56%的资产,使用了全省县市57%的用电量,创造了占全省县市53%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56%的全部工业增加值和46%的GDP、52%的财政收入、42%的居民存款余额、42%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省县市的49%,整体实力明显较强。
(3)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基本上是全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市
从综合实力较强的前三分之一县市看,有近三分之二的县市拥有地上或地下资源,大部分县市交通比较发达,离中心城市近且中心城市实力较强,有75%的县市用电量排前50位,75%的县市GDP排全省县市前50位,78%的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排全省县市前50位,83%的县市财政收入排前50位,64%的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前50位,75%的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前50位。特别是排前十位的新安县、长葛市、偃师市、巩义市、禹州市、新密市、沁阳市、新郑市、林州市、新野县等,以全省县市十分之一的总人口,拥有全省县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20%的单位数和26%的资产,使用了全省县市23%的用电量,创造了占全省县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23%的增加值、26%的全部工业增加值和19%的GDP、23%的财政收入、17%的居民存款余额、17%的社会消费品零售 芏?这些县市有8个在中原城市群,拥有明显的工业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有9个县市GDP在全省排前20位,有9个县市工业增加值在全省排前20位,有8个县市财政收入在全省排前20位,有7个县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全省排前20位,有8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全省前20位,均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
(4)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和南阳市
从综合实力较强的前三分之一县市地区分布情况看,有75%的县市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和南阳市,其中郑州市、南阳市各5个,洛阳市、焦作市、许昌市各4个,安阳市3个,开封市、新乡市、濮阳市各2个,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商丘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各1个。
(5)综合实力较弱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农业地区和贫困山区
从综合实力较弱的后三分之一县市地区分布情况看,主要分布在豫东、豫东北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和豫西南、豫东南贫困山区,其中周口市6个县市,信阳市、新乡市各5个,商丘市4个,洛阳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各3个,郑州市、开封市、鹤壁市、焦作市、漯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各1个。这些县市明显存在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单位数少,户均值、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密度明显偏低情况,以全省县市三分之一的总人口,只拥有全省县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20%的单位数、17%的资产、16%的增加值、17%的从业人数和24%的GDP、20%的全部工业增加值、25%的财政收入、19%的农村用电量。特别是这些县市交通状况明显落后,离中心城市远且中心城市实力较弱,大部分县市地上地下资源明显缺乏,人流、物流、信息流较弱,历史上国家投入也比较少,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濮阳市
3.各县市个体工业综合实力测评情况比较分析。
(1)各县市个体工业综合实力大部分在10%-30%之间
从个体工业综合实力评价结果看,由于偃师市个体工业总量太大,综合实力指数明显大于其它县市,所以大部分县市个体工业综合实力指数在10%-30%之间,综合实力较强的前三分之一县市综合实力指数在19%-85%之间,偃师市最高为84.25%,其中有5个县市在50%-85%之间,7个县市在30%-50%之间;综合实力中等的三分之一县市综合实力指数在10%-18%之间;综合实力较弱的后三分之一县市综合实力指数在2%-11%之间,有28个县市在10%以下,最低为2.68%。
(2)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拥有较多的经济总量
从综合实力较强的前三分之一县市看,明显拥有较多的单位数、较高的经济总量、户均值、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密度,以全省县市三分之一的总人口,拥有全省县市51%的个体工业单位数,创造了占全省县市个体工业64%的资产和67%的增加值、58%的全部工业增加值和49%的GDP、51%的财政收入、40%的居民存款余额、45%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用电量占全省县市的48%,吸纳了全省县市个体工业59%的从业人员,整体实力明显较强。
(3)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基本上是全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市
从综合实力较强的前三分之一县市看,大部分县市拥有地上或地下资源,交通比较发达,离中心城市近且中心城市实力较强,有86%的县市GDP排全省县市前50位,有97%的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排全省县市前50位,83%的县市财政收入排前50位,64%的县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排前50位,72%的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前50位,78%的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前50位,75%的县市农村用电量排前50位。特别是排前十位的偃师市、镇平县、新安县、巩义市、汝州市、新郑市、荥阳市、伊川县、长葛市、禹州市等,以全省县市十分之一的总人口,创造了占全省县市个体工业33%的资产和34%的增加值、26%的全部工业增加值和20%以上的GDP,23%的财政收入、1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的农村用电量,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省县市的25%,这些县市有9个在中原城市群, GDP在全省全部排前14位,工业增加值在全省全部排前14位,7个县市财政收入在全省排前11位,9个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前20位,均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
(4)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和南阳市
从综合实力较强的前三分之一县市地区分布情况看,有86%的县市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和南阳市,其中南阳市8个,郑州市、许昌市各5个,平顶山市、焦作市各4个,洛阳市3个,三门峡市、周口市各2个,开封市、新乡市、漯河市各1个。这些县市拥有明显的工业产业集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增强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5)综合实力较弱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农业地区和贫困山区
从综合实力较弱的后三分之一县市地区分布情况看,主要分布在豫东、豫东北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和豫西南、豫东南贫困山区,其中新乡市6个县市,濮阳市、信阳市各5个,驻马店市4个,洛阳市、商丘市各3个,平顶山市、安阳市、三门峡市、周口市各2个,开封市、南阳市各1个。这些县市明显存在个体工业单位数少,户均值、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密度明显偏低情况,以全省县市30%的总人口,只拥有全省县市个体工业19%的单位数、10%的资产、10%的增加值、14%的从业人数和20%的GDP、15%的全部工业增加值、19%的财政收入、21%的农村用电量,75%的县市用电量排后50位,86%的县市GDP排全省县市后50位,83%的县市工业增加值排全省县市后50位,69%的县市财政收入排全省县市后50位,64%的县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排后50位,78%的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后50位,69%的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后50位,特别是交通状况明显落后,离中心城市远且中心城市实力较弱,大部分县市地上地下资源明显缺乏,人流、物流、信息流较弱,历史上国家投入也比较少,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加快河南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规模以下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更需要促进成长壮大的外部环境。为此对加快河南规模以下工业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创造条件支持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
规模以下工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决策、引导和服务的职能,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化资源,集成优势,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引导、促进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的规划、政策和措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手续,为规模以下工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信息服务、市场商务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人才科技服务、信用评估服务、行业规划服务,帮助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
2.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提高发展规模和档次。
要充分发挥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评价的作用,从评价测评结果,查找发展优势和劣势,发挥比较优势,弥补发展劣势,扬长避短,健康发展。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着力点,以传统产业和突出本地丰富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切入点,以实现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基本点,以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发展方向,各市县都要研究本区域规模以下工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大市场强力推动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优势地区要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增强发展能力,劣势地区要切实转变因循守旧、小富既安的传统思想,大力宣传和支持农民发展加工工业,以外延发展促进规模以下工业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豫东南、豫东北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和豫西南、豫东南贫困山区的投资力度,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切实解决交通、信息、市场落后状况,促进落后地区规模以下工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全面发展。
3.优化资源配置,培育规模以下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各地要以民营经济、园区经济、集群经济、城镇经济为主攻方向,推进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出口创汇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培育规模以下工业单位数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规模以下工业要随着市场需求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不断改进生产工艺,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4.完善企业信用担保运营体系,广开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问题。解决融资困难应多方着手,一是金融部门要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制定和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积极扶持那些市场销路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到扶持一个壮大一个。二是要继续完善商业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营体系,扩大信用担保资金的规模,提高信用担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要积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和合作基金,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
5.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切实保证规模以下工业的健康发展。
规模以下工业的健康发展,更需要良好的经营环境,要坚决清理一切不合理的乱收费项目,严禁向规模以下工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和"吃、拿、卡、要"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各级政府部门要真正做到多支持、少责难,多服务、少设碍,多引导、少干预,有效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帮助解决规模以下工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保证规模以下工业的健康发展。
附表1  河南省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各组县市主要数据比重表

指标        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
各组县市数据比重(%)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综合实力
各组县市数据比重(%)        个体工业综合实力
各组县市数据比重(%)
        综合实力较强县市        综合实力中等县市        综合实力较弱县市        综合实力前十位县市        综合实力较强县市        综合实力中等县市        综合实力较弱县市        综合实力前十位县市        综合实力较强县市        综合实力中等县市        综合实力较弱县市        综合实力前十位县市
家庭总户数        33.79        33.23        32.97        9.41        31.27        36.53        32.20        9.66        33.98        36.19        29.83        9.97
总人口数        32.89        33.82        33.30        9.29        30.68        36.74        32.58        9.50        33.50        36.26        30.25        9.81
单位数合计        49.86        27.11        23.03        17.58        43.78        32.55        23.67        13.95        51.28        28.32        20.40        18.39
企业单位数        48.28        29.95        21.77        18.55        46.89        32.57        20.55        20.01        44.39        29.90        25.71        17.42
个体单位数        50.01        26.84        23.14        17.49        43.48        32.55        23.97        13.38        51.93        28.17        19.89        18.49
资产合计        58.93        25.44        15.63        28.92        55.33        27.27        17.40        27.59        58.39        25.78        15.83        27.94
企业资产总计        57.54        24.97        17.49        24.56        56.58        25.64        17.78        26.19        51.42        26.40        22.19        21.57
个体资产总计        60.13        25.85        14.03        32.67        54.25        28.67        17.09        28.79        64.39        25.26        10.36        33.42
工业总产值合计        59.63        24.40        15.97        27.15        53.82        29.14        17.04        24.86        60.12        24.66        15.22        29.07
企业工业总产值        52.51        29.74        17.75        21.45        52.64        30.97        16.39        23.25        48.01        29.04        22.95        19.57
个体工业总产值        63.57        21.45        14.98        30.31        54.46        28.14        17.40        25.77        66.83        22.23        10.94        34.33
工业增加值合计        59.91        24.59        15.50        27.21        53.94        29.07        16.99        24.72        60.69        24.30        15.00        29.14
企业工 翟黾又?       52.89        29.72        17.39        22.00        53.05        30.77        16.18        23.53        48.50        28.79        22.71        20.03
个体工业增加值        63.93        21.65        14.42        30.20        54.46        28.09        17.45        25.41        67.68        21.73        10.59        34.36
从业人员合计         53.49        28.29        18.22        23.40        48.75        30.87        20.39        21.33        54.22        28.34        17.45        23.46
企业从业人员        50.66        30.45        18.90        21.00        49.81        32.21        17.98        22.01        45.86        31.42        22.72        19.44
个体从业人员        55.27        27.00        17.73        24.92        48.15        30.03        21.82        20.93        59.44        26.39        14.18        25.95
生产总值        50.66        26.55        22.79        20.70        46.94        28.49        24.57        19.61        49.86        29.28        20.86        20.31
全部工业增加值        60.84        22.63        16.53        27.71        56.65        23.23        20.12        26.26        58.85        25.72        15.42        26.94
规上工业增加值        61.55        21.12        17.33        28.10        58.74        18.69        22.56        27.46        57.42        26.83        15.75        25.23
财政收入        56.23        22.74        21.03        24.46        52.96        21.39        25.64        23.28        51.57        29.17        19.26        23.66
居民储蓄存款        44.02        28.44        27.54        15.91        42.24        29.73        28.03        17.30        40.18        33.44        26.38        13.6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6.10        28.35        25.54        19.31        42.86        30.33        26.81        17.76        45.33        31.07        23.60        18.96
农村用电量        58.95        21.16        19.89        23.04        57.48        22.54        19.97        23.40        48.67        29.79        21.54        19.78

附表2  河南省各县市规模以下工业综合实力位次地区分布表

省辖市        县市数        1-10位        11-20位        21-30位        31-40位        41-50位        51-60位        61-70位        71-80位        81-90位        91-100位        101-109位        综合实力较强县市        综合实力中等县市        综合实力较弱县市
郑州市        6        4                0        2                                                                5        1
开封市        5                        1        1                2                1                                1        3        1
洛阳市        9        2        1                1                        2        1        1        1                4        2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时间:2006-6-2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甲18号院 联系电话:010-82036381 82036388 82030467 (同传真) 邮 箱:zxsx@zxsx.org
京公安网备案号: 11010202010464 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29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