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邱晓华“经济剪刀”剪开中国经济之幕
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最近指出中国经济出现两把剪刀:一是工业品出厂价与其原材料购进价格增幅之间存在的“剪刀差”———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只有2.6%,远低于工业原材料购进价格5.9%的增幅,这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了1000多亿元。尽管前5个月全国企业利润增幅达25.5%,但80%以上的新增利润集中在石油、电力、煤炭等五大行业,其他30多个行业只分享了不到20%的利润,这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其实是处在微利、亏损的边缘;二是农产品与农资价格增幅“剪刀差”,农膜、农药、柴油、种子等价格涨幅为两位数,而农产品价格涨幅不过1%~2%。
虽然数据如此,邱晓华却乐观地相信,这两把剪刀不会把中国经济剪得支离破碎,“因为宏观调控的成效在持续释放,低通胀给宏观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再加上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较高,中国经济成长中的行政推动力较强,也支撑着投资、生产高增长”。
邱晓华根据经济数据得出了两把剪刀的结论,推导出的结论却与数据所显示的内容不沾边。他所乐观的理由是前后矛盾的,比如宏观调控成效与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后者过于热心地方GDP导致经济过热已基本成为共识,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坚决施以宏观调控政策,双方博弈常常出现调而不控、控而难调的局面,撞击之后产生的内耗极大。将这两个因素同时归于利好,大概是统计局长对于地方GDP与人民消费能力增长数据的偏好所致。
而所谓通货紧缩恐怕也只能存疑。不止一个人对中国的物价指数计算方法提出过质疑,这一质疑受到现实支持:资源节节上涨、下游企业度日如年;农业资源上涨带动农产品上涨;人们勤于储蓄以备生活之需。也许是因为中国的低息政策与国外对于中国购买力评价的高估给了官员以信心,但低息主要不是人民生活水准上升极快、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所致,恐怕是流动资金过多、外贸顺差导致货币投放量过多,政府不得不然。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得益者当然愿意顺水推舟,受损者自己也信以为真,就让人无话可说了。倒果为因的后果,是臆想一个乌托邦而后沉醉其中,并不能改变任何事实,人民的消费能力也不会因此真正提高。
按照市场轨迹,社会资源本应流向能源等财富易得行业;不管政府意愿如何,农业人口与农产品产量也将直线下降。产品减少,价格上升,从业者涌入,再次引起价格下降,由此市场形成长久均衡。
但中国能源等行业由于市场限入、禁入,导致市场平衡术失灵。加之劳动力过多、不能拥有法律保障下的自由流动权利,使得这些行业相对封闭、“血统”高贵。在无法形成市场自然平衡的情况下,大量的平民资金只能另寻生路,在处于微利或者破产的边缘的下游投资,当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类似于茂化实华之类的企业尚且被中石化逼得走投无路,在许多经济学家出手相助的情况下中盘投子认输,更不要说那些要背景没背景、要大资金没大资金的中小企业了。
这逼迫出了游资的投机风格,他们向房地产、资本市场、国有上市公司等离资源再分配最近的行业伸出火中取栗的“猫爪”。在这些猫的身后,是一长串的利益“蟑螂”,当然,在宏观调控与整顿市场秩序时,我们只能将这些显现的猫爪斩断了事。
对未来乐观没什么不好,如果举出确切的数据与让人信服的理论大家同乐就更好。但以权威身份逼迫民众认可一个人造乌托邦,不禁让人担心这是昏头开始的迹象。幸好,这个年代有足够多的信息让人接近幕布之后的现实,而经验也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不存在简单的答案。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叶檀 2006-07-04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